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严打食品安全犯罪今年侦破案4500余起

  6月27日本报记者在公安部获悉,公安部新组建的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严打食品安全犯罪,今年1至5月,全国共侦破食品安全犯罪案件4500余起,抓获嫌疑犯8500余名,捣毁黑工厂、黑作坊、黑窝点3800余个。

  2019年5月,一起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大案告破。经重庆市江北区公安分局侦查,该犯罪网络生产源头在河南郑州、安阳等地,方某等人在杂物库房、车库、住家、农村板房等处设立“黑窝点”,通过混合搅拌药粉、灌装胶囊、压制铝板等方式,大量生产加工添加了国家明令禁止的西地那非食品。

  在销售环节,以重庆嫌疑人毕某、李某某为首的犯罪团伙,以互联网教育培训机构、商贸公司为掩护,在重庆市多处写字楼设立窝点,组织话术团队。线上,在网络站点平台投放广告、文案;线下,在菜鸟驿站、居民区报箱等部位投放扫码领消费券的广告,线上线下同时诱导受众扫描添加话术人员微信。

  话术人员虚构身份,自称“杨氏中医”传人,展示虚假的医馆、行医资质、诊断书等照片,进行“聊天问诊”,推销其产品,案值达2000余万元。

  重庆市公安局打假总队总队长周伟和记者说,去年下半年以来,重庆市公安机关对互联网大数据和公安大数据资源进行融合比对,分析出一批饮食业高危人员。其中,毕某等人有利用互联网制售假劣食品的重大嫌疑。因此案犯罪链条长、涉及人员多、涉案金额大,被上报到公安部,警方开展专案攻坚。

  今年5月,在公安部指挥下,专案组在三省四地开展集中统一收网行动,全链条全环节摧毁了这个特大制售假劣食品犯罪网络,抓获涉案人员40名,捣毁窝点10处,现场查扣假劣食品3万余盒、生产设备5套,起获大量销售“话术本”等资料。

  互联网食品犯罪隐蔽性、欺骗性强、扩散快,社会危害性大。周伟认为,要将传统侦查手段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巡查、高危人员研判、互联网公司合作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与互联网食品犯罪针锋相对;深入电子商务平台可疑店铺、可疑的微信公众号、营销微博等自媒体、高危网络群、圈、吧等互联网虚拟空间以及线下对应的店铺、库房等场所,不放过任何可疑风险隐患;并与网信、市场监管等有关主管部门配合,推动行刑衔接,发动群众积极举报。

  新成立的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今天首次亮相。据吕武钦局长介绍,公安部整合多个业务局相关职责,专门组建了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职责是以打击食品药品犯罪为主,同时也承担知识产权、生态环境、森林草原、生物安全等相关领域犯罪的打击职能。

  吕武钦称,此次机构改革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从经济犯罪侦查局划转到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与打击食品药品、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等职责有机融合,有利于强化侦查打击职能,统筹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也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公安部在机构改革中谋划考虑警种职责时,明确由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承担打击生态环境领域犯罪职责。

  公安机关打击食药环犯罪力度加大,有14个省级公安机关建立了专门机构,全国共已建立起一支9700余人的专业打击队伍,侦破案件数量成倍增长,年均办案数量已从此前年均仅为不足千起,上升至目前年均3万起左右。但与打击办案任务相比,专业警力仍捉襟见肘。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的成立,将推动全国公安机关打击食药环犯罪队伍建设,提升打击犯罪的专业化水平。

  李剑涛副局长称,针对当前食品安全犯罪的明显问题,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将于近日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半年的集中打击行动,主要突出“三个重点”。重点打击肉制品犯罪、危害食用农产品安全犯罪、假冒知名品牌酒类犯罪、保健食品犯罪及其他高发类别食品犯罪。同时,紧盯商场超市、批发商业市场、农村集市、学校周边、老年人活动站,肉类、冻品等大型专业市场,以化工产品名义制售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并可能用于向食品、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的工厂、企业等,主动深入排查犯罪线索。

  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新一轮涉网打假行动,深入排查、依法打击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售假活动;紧盯食品、保健食品、生物制品购销网络社群,形成网上网下打击合力。

  针对食品药品领域犯罪成本低、处罚力度轻等问题,特别是部分案件追诉标准不够明晰、鉴定检验测试难、证据规格不统一、财产刑偏轻等明显问题,李剑涛表示,将结合打击办案实战,积极推动修订完善法律规范,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为实行“最严厉的处罚”、从严从重追究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法律责任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和制度保障。